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杂志订阅 | 读者调查 | 商务论坛 | 新期预告 | 精彩活动 | 招聘信息

 
搜索:
范围: Web 本站

首页>>封面故事>>正文

主题八:狼文化


作者:本站   浏览次数:    更新日期:2006-12-29 16:40:33   字号设置:[ ]

主题阐述:狼文化

    要在市场竞争的丛林中生存下去,只能学狼甚至比狼跑得更快、扑得更猛,斗得更狠。

    2006年,关于中国企业文化的讨论空前热闹。特别是今年5月深圳华为公司25岁的工程师胡新宇“由于过度劳累和长时间加班”而“过劳死”一事,将人们对中国企业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文化来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乃至基业长青的讨论推向高潮。

    在这场讨论中,硅谷文化、军队文化、校园文化、狼文化和床垫文化等等词语不断地被提及,究竟哪种文化最适合当前的中国企业却一时难以定论。处在成长期阶段的中国公司,有的是将创业时期的硅谷文化复制过来,有的则对中国式文化中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基因加以提炼。应该说,一个企业在迅速发展的时期,或者说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往往难以形成一种清晰的文化,这正如一个国家所谓的文化繁荣只会出现在文艺复兴和唐宋盛世一样。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能说一个5岁的孩子今天由于饿了多吃了点东西就说这个孩子很贪吃,或者偶然撒一个谎话就断定这个小孩狡猾?5岁的孩子性格还没有定型,中国企业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到30年,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只有10多年的历史,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都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生存才是他们考虑的第一要务。企业的每一个成长期都会形成一层层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会以各种口号甚至宪章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所有这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企业的成长需要。

    以目前国内众多涉足Web2.0的年轻多媒体公司为例,员工构成基本为 80后的年轻一代,大家拿着微薄的工资,没有周末,他们相信老板的激励:过几年我们要到纳斯达克上市——这也就是如今互联网巨鳄们昨天干的事情。

    我们曾看到宅急送总裁陈平为了提出一个口号,将企业员工拉到西柏坡去开会的“毛泽东治企思想”,还看到了床垫文化和狼文化一被提炼即遭到众多国内企业追捧。尽管对于追随者而言,让企业模仿狼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但对于大多处在追赶阶段的国内企业来说,要在市场竞争的丛林中生存下去,只能学狼甚至比狼跑得更快、扑得更猛,斗得更狠。

    一般认为,“狼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华为。这家2006年由于胡新宇死亡事情而备受质疑的企业,在18年里走过了包括硅谷文化、军队文化、狼文化和床垫文化的整个文化旅途,这些文化的基因在今天华为内部依然存在着。但是我们却很难给华为文化贴上一个鲜明标签。

    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总会在这个国家的企业身上有所体现。一些历史学家将日本的文化比做“洋葱头文化”——像洋葱头一样,一片片拨开,却总是找不到充满矛盾的日本文化的核,而每一片都包含着外来文化和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

    华为文化却又是一番模样。它的企业文化就像从竹笋长成竹林的过程。—层层的文化逐渐沉淀下去,围绕着一个核心——高绩效,每经历一个时期都会有一个独特的文化提炼。好比竹笋长了一层,新的文化提炼将旧的覆盖掉,但是旧的文化并没有消失。以广为人知的《华为基本法》为例,基本法前后起草三年,这三年的过程似乎比结果本身更重要。任正非说:“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当新的机遇来临的时候,谁固守《基本法》的教条,谁就是傻瓜。”

    任正非承认,华为文化要讲究有灰度,即华为文化要强调平衡,白和黑都很危险,不要给公司的文化印上一个标签,做灰度才最有水平,因为灰是最难把握的。

    春雨过后,竹笋转眼间破土而出,但第二年方可砍为竹料,第三年第四年开始又会有新的竹笋,而且不易死亡。当这种服务和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企业文化长成一片竹林时,百年老店就树立起来了。这或许将是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中国企业基业长青的精髓所在。

内容来源:本站原创    网站编辑:Jimmy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文章推荐
图片文章
本页文章相关内容列表

·华为究竟是一种什么文化?
·中国公司的企业文化需要师夷长技吗?
·公司应怎样创造高额价值?
·寻找最能赚钱的CEO
·企业面临的新内外关系
·合一网络的心理资本(图)
·爱立信的心理契约(图)
·公司里的积极心理学(多图)
·您的企业走什么样的利润路径?
·梁志天:从小作坊主到合伙人
·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影响力就是品格
·百度裁员与企业忠诚度
·你的企业会被“煮死”吗?
·向日本企业学习品牌战略
·国际化公司与全球化公司
·“贪财好色”的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


杂志简介 | 杂志订阅 | 网站服务 | 邮件订阅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2006《商务周刊》 京ICP备05029305号